味精給人的第一印象就覺得「不健康」?其實人們都誤解它了!
味精是在1907年由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池田菊苗教授研發,具有號稱「味覺第五味──鮮味(umami)」的調味品。池田先生發現,在味噌湯中加入昆布(海帶),就能讓湯頭更加鮮美,於是他開始研究海帶成份,成功萃取出「麩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MSG)」,這即是味精的本尊。自從發現味精之後,池田先生和其他學者開始從大量食材中萃取麩氨酸鈉,順利將味精以調味品的形式行銷出去,獲利甚佳,他因此被稱為「味精之父」。


「味之素」創始人池田菊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味精在經過一百年的演變後,由最初從海藻萃取,轉而從甜菜、甘蔗、蜜糖中提取氨、碳水化合物進行培養,再經發酵取得,相比現在市面上的雞粉、鰹魚粉這類鮮味劑,味精反而更天然、純粹。
鮮味從哪來?
正因為麩氨酸鈉是天然萃取的調味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就能攝取到,自然界中,鮮味最豐盛的蔬果是番茄,每100克番茄中就含有246毫克天然游離麩氨酸鈉,也因此無論東西方菜式,人們都會在許多料理中添加番茄作為鮮味的基底;而牛肉、豬肉、雞肉這類的蛋白質,麩氨酸鈉的含量自然更高。
另外,經過發酵、熟成的食材,像是醬油、帕瑪森起司、豆腐乳、魚露,就會含有更大量的麩氨酸鈉。以魚露為例,這種東南亞的調味必需品,烹煮時只要加一點,就會釋放大量鮮味,但是它本身具有近乎刺鼻的氣味,這也是魚露品質的證明,正因為麩氨酸鈉含量極高,才會有種天然的異味
味精的重要功能在於它能產生「鮮味」,人的味覺器官中本身就已經存在氨基酸受體,當味精被人們品嘗到的時候,即能刺激位於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體,此時就能使人感受到可口的鮮味。
多年來各國專家經過幾十年的生理學研究動物研究所提出實際科學證據,人體攝入味精可以完全消化、吸收並進行正常的生化代謝。
雖然味精對身體無害,不過任何東西都只要過量都不好 ,記得一定要,<適量>,因為裡面也仍然是有鈉的成分,放一點點味精給菜餚提提鮮,是快速提升廚藝水平的好方法,如果一大匙一大匙的放,不管是什麼東西,對身體都是很大的負擔。所以也不建議多吃,盡可能還是從一般的食材中取得最好。
來源 網路彙整資料